
HKARCHER – Bow Tuning :唔止睇 Benz,記錄先係真正關鍵
射箭器材調整(Bow Tuning)唔係單靠技術就可以搞掂,要真正對運動員有幫助,核心係持續記錄與數據分析。今次我唔係教大家點樣 Tuning 一把弓,而係想講清楚 Tuning 嘅定義與理解。
Pre-Tune ≠ 完成品
現時流行嘅做法通常係:你交把弓比技術人員,佢幫你整理好所有部件,試打出所謂 Benz 位,然後交返比你。咁就算完成 Tuning 嗎?你收貨嗎?
坦白講,呢種做法只能叫做 Pre-Tuned,因為當中仍然存在不少誤差。
我認為用機器打 Benz 位,干擾性低,數據穩定,先可以定義為真正的 Pre-Tune。但係,是否完全否定人手 Pre-Tune 呢?唔一定,只係相對不理想,而且要注意幾個重點:
- 人為誤差容易造成誤會
- 射手習慣會影響調整結果
- 帶 Side Rod 嘅射手比較難為其他人調弓,往往會將自己感覺注入弓內,結果變成測試者的 Benz,而唔係射手的
Logbook:運動員成長的起點
作為教練或競賽型運動員,應該養成習慣,自動自覺地記錄各種數據。表面睇好似唔多,但實際工作量非常大。
Logbook係每位運動員成長的起點,而Tuning 記錄就係 Logbook 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每一次微調、每一個器材細節(包括弓、箭、配件、設定等)都要量度並記錄。更改後要更新數據、對比結果,並寫下更改原因。呢啲唔係一次性操作,而係持續性數據追蹤。
記錄唔單止係技術支援,更係訓練方向與計劃的依據。千祈唔好口噏噏當秘笈,講訓練又唔講記錄,咁只會走漏重點。
Benz 只係起點,飛行軌跡先係關鍵
唔好以為睇到 Benz 位就代表 Tuning 完成。Benz 只係初始標準,真正要睇嘅係箭嘅飛行軌跡。
完整的 Tuning 流程應包括:
- 初始設定
- 數據記錄
- Benz 測試
- 飛行軌跡測試(建議距離不少於 18 至 30 米,FITA 要求更高)
飛行軌跡測試先係真正調整的開始。呢部分唔容易一個人處理好,需要教練與運動員密切配合。每支箭的飛行,其實係人、弓、箭三者靈魂結合的旅程。
技術之外:人體結構同樣重要
最後一點:Tuning 唔止係技術層面,仲要配合人體結構與使用者習慣。弓是否合適,對整體表現影響極大,唔可以忽略。